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政法论坛
城市社区治理法律问题探析
发表时间:2021/11/22 来源:《山西政法》杂志 责任编辑:靳萍 审核人:申末娥

宋思璇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以及居民生活的共同体,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部分,社区治理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基层社会的稳定发展,而法治是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当前在立法方面,我国社区治理已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相关法律仍具有滞后性、治理主体法律素养不高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和亟待改善。

一、城市社区治理中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从我国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来看,我国初步形成了与社区治理有关的从宪法、法律到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的一批法律规范,为依法进行社区治理奠定了一定的法制基础。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居委会的性质、产生方式、组成设置和任务,这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为社区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依据。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迁,城市社区的定位和职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法律规定的有些内容已经不再适用,还有些内容亟待需要补充、更新。可以看出,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缺使得城市社区在治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大大降低了多方社区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极大影响着城市社区的治理效果。

(二)城市社区治理主体法律素养有待提高。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构建以党建为引领,多元共治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作用的基础上,广泛凝聚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物业公司、业委会等主体,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这也要求各方治理主体需要熟悉和了解有关社区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使职权。但是,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多元治理主体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从而导致对自身职责不明确,造成社区治理在开展过程中困难重重,治理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规章制度。为健全我国的立法体系,我们要根据国内的实际政治情况和基层治理主体的参与现状,吸收和采纳国外的先进经验,尽早出台专门的有关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同时可以根据这些法律法规把各方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确定下来,明确政府、社区、物业、社会组织、居民等主体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逐渐建立一个严格的法律体系。当前亟待颁布一部与时俱进的社区居委会组织法,从性质、职能、原则、组织机构、选举办法、监督程序、运行机制、活动方式以及与上下级关系予以规范,为治理主体的有序参与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二)完善治理主体构成,提高居民法律素养。城市社区治理不仅需要居民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发动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物业公司、业委会等主体的积极参与,治理主体的法律素养是社区治理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对社区治理各方主体的法律知识培训,特别是开展对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培训,由社区工作者带动其他治理主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对于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包括定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定期开展关于上级下发文件的解读讲座,让社区工作者充分了解国家的政策意图,使他们能够更加认识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重要性,更充分地调动各方参与主体,推动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 (作者单位:太原市小店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