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时代新征程>媒体聚焦
山西法治报:解码新时代“枫桥经验” 从“心”出发
发表时间:2023/11/02 来源:山西法治报 责任编辑:靳萍 审核人:申末娥

  

编者按

心理防线,最柔软又最坚韧,一旦“破防”,影响的不仅是个人健康,还极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反观,所有社会矛盾纠纷背后或多或少都隐藏着当事人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社会治理的关键是“人”,根本在“心”。

从根源发力,从人心入手,有效解决引发社会矛盾的根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省委政法委着力探究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选题。经省委政法委领导批准,6月6日-8日,我省四级综治中心网上研讨培训第二期将正式开班,省委政法委副书记赵沂旸将参加开班式并作动员讲话,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岭峰将以“凝聚‘心’力量”为题作专题报告。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法综治中心积极调整思路,从社会心理服务新角度统筹谋划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深化平安建设的重点,全面推进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推动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平安山西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我省各地紧紧围绕贯彻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人为本,从“心”出发,积极打造基层典范和特色品牌——泽州县“老娘舅”3.0模式、永济市以“心治”促“善治”、侯马市的“换位、理法、优劣、互让”8字调解经验等,把群众的心结真正打开,春风化雨般将纠纷化解于无形,切实打通基层治理的“任督二脉”,让基层治理工作焕发出了“心”的生机,展现出了“心”的活力。

运城永济 以“心治”促“善治” 打造“永济样板”

近年来,运城市永济市委政法委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保障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着力解决群众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永济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子。从2013年开始,永济市连续9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县”,2017年被中央综治委评为“2013-2016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2021年被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命名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2023年5月,永济市委政法委被中央政法委、人社部表彰为“新时代政法楷模集体”。

大胆探索,构建“五位一体”心理服务体系。2017年,永济市委政法委牵头处置了一起因学生心理失衡导致的恶性伤人事件。永济市委政法委高度重视,事后立即组织人员赴全国心理服务试点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并依照“预防为主、精准服务、特殊关爱、回归社会”十六字方针,紧扣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当地实际搭建“五脏”(心、肝、脾、肺、肾)、“五志”(怨、恨、恼、怒、烦)、“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做”(大爱、心善、知恩、看懂、明是)、“五融”(融入德孝文化传承、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干部队伍管理、融入信访矛盾化解、融入平安永济建设)心理服务体系架构,培育群众的“仁、义、礼、智、信”,形成崇德向善、循法而为、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2018年,永济市将心理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强力推进,专门列支经费、人员保障,永济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积极实践,实施“四四三三”工作运行机制。把好四个关口,即严把预防为主、精准服务、特殊关爱、回归社会四个关口,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心理服务格局。搭建四大平台,即搭建1个市级、227个镇(村)级、10个行业主管部门和3个社会组织四大平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遍布城乡心理服务网络。建立三支队伍,即建立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服务志愿者和具有心理服务技能的网格员、调解员、村(社区)干部等三支队伍,形成专群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心理服务力量。创立三大机制,创立智能化动态筛查机制、规范化心理疏导机制、系统化危机干预机制,形成规范管理、常态运行、制度保障的心理服务体系。2019年,永济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报告入选《山西法治蓝皮书》,工作经验先后3次通过国家级论坛进行分享。

创新发展,打造“六治融合”社会治理样板。永济市将心理服务工作纳入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内容,市、镇、村三级全部设立心理服务中心(室),主动跟进信访矛盾化解,先后参与调处矛盾纠纷62起。每年组织全市干部职工开展心理健康大体检活动,并联合重点行业部门开展家庭教育、婚姻课堂等专题讲座,对重点群体开展团辅讲座,有力发挥了“心治”融通作用,形成具有永济特色的“六治融合”(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心治)社会治理新模式。

吕梁孝义 注重危机干预 架“心桥”解“心结”

近年来,吕梁市孝义市心理卫生学会坚持把健全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素质和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孝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一盘棋”统筹谋划,制定出台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和扶持全市心理咨询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心理服务领域的工作内容和行业标准。该市在城区规划筹建社会心理服务体验馆或宣泄室,实行心理健康服务分类管理,畅通民众的社会诉求及心理服务渠道,形成了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的三级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更专业、更系统、更实用的心理健康服务。

孝义市心理卫生学会先后在中小学校创建了微信学习交流群、心理专线、校刊《孝荷》心理专栏、《德馨报》心理专栏等,通过线上线下组织家长、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同时,举办了“妈妈读书屋”“父母课堂”“关爱留守儿童励志讲座”等公益活动,组织开展了家长亲子沟通技巧训练营,“中高考减压”进校园等专场服务,受益听众达5000余人。学会还聚焦群众心理健康需求,组建了80余人参与的“心灵星火”心理工作志愿者队伍,提供24小时电话接听服务,近三年来接听家庭教育类辅导热线累计600余人次,年平均为300余名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年平均开展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主题讲座等100余场。

孝义市心理卫生协会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及危机干预工作。学会先后与市司法局签订了社区矫正工作心理干预协议,与市检察院签了未成年人矫正协议,与市法院签定了家事调解聘任合同,承接了团省委青少年维权工作以及为“附条件不起诉”青少年做帮教工作等。对于影响较大的公众事件,如家庭暴力、校园欺凌、个别上访案件,社会心理服务彰显了它独特的作用。2021年,孝义市发生水灾,市心理卫生协会第一时间集结专业力量为灾区群众以及乡镇工作者提供心理援助服务。2022年,孝义市某初三学生因未完成学校作业遭母亲殴打的视频传播后,孝义市人民检察院及时介入,开展心理疏导教育,解开了这对母子的心结,让亲情重回正轨。

阳泉城区上站街道 “四突出四建强” 多元协同治理

阳泉市城区上站街道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以“四突出四建强”模式布局,积极探索,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为“枫桥经验”赋彩,为“平安上站”护航。
突出网格员队伍建设,建强矛盾纠纷化解先行主力。上站街道通过选优配强网格员队伍,构建网格管理体系,实现了建强建大网格管理队伍。目前,上站街道共划分了69个网格,选拔出了69名网格员。网格员日常工作中严格落实“3458”工作法,即突发情况“三必报”、日常走访“四必到”、每周排查“五必清”、每月入户“八必访”,做实日常走访排查,主动梳理分析各类问题隐患,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早稳控。
突出包保领导岗位职责,建强矛盾纠纷化解一岗双责。上站街道由10名街道科级干部包保10个社区的方式,坚持社区每周走访排查、街道每月分析研判工作制度,通过指导、督促、上门等方式开展定期、不定期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逢重要、敏感期,上站街道还实行街道班子成员无假日接访,做到人人都是信访接待员,人人头上都有信访责任目标,并按照首问责任制要求,对来访人员热情接待,对反映问题及时登记,用心做好接访接待工作。
突出议事调解平台建设,建强矛盾纠纷化解一线阵地。上站街道依托“五治融合”,树牢“以民为上、幸福之站”的服务理念,10个社区已经全部建立各具特色的多元议事调解机制。如德胜街社区“五进助力、六步协调”一约四会工作法,油娄沟社区“七环”工作法,小阳泉北社区“听、议、定”三步法,晋东二社区“八步议事机制”等,为协商调解建立了多元化解平台。此外,上站街道还组建喜洋洋和谐论坛、大碗茶议事厅、金晚霞议事会、红色智囊团等便民议事机构,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防止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
突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建强矛盾纠纷化解共治格局。针对社区居民在矛盾纠纷化解、法律咨询等方面的需求,上站街道重点依托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社区人民调解室等平台组织,统筹提供法律服务,精准掌握群众意见和矛盾纠纷,妥善化解基层的各类矛盾纠纷,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晋中祁县 抓好“五双联动” 有效防范风险

近年来,晋中市祁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耕细作县域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构建了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为支撑、以科技为引擎、以法治为保障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蹚出了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祁县模式”。

统领引领“双发力”,推动治理基础筑牢夯实。该县通过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领,实现党建与治理高效联动、深度融合。

门里门外“双协同”,破解基层治理资源分散。该县以县级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中心为载体,统筹职能部门与基层力量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一是“门里”部门入驻。协调40个职能部门,采取“政法部门集中入驻、职能部门轮换进驻、涉事部门随叫随驻”方式拓展中心职能。二是“门外”力量整合。整合乡镇政法委员、职能部门派驻人员、人民调解员、基层网格员、平安志愿者五支队伍,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多元联动、横向到边”,县、乡、村“有机衔接、纵向到底”的大调解格局。
  线上线下“双循环”,实现矛盾化高效便捷。一是线上即时受理,创新开发“昭馀格事”微信小程序,依托一案一编码、一码管到底、全程可追溯机制,有效打通群众反映诉求“云途径”。二是线下多元解纷,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类整理、限时处理、公平合理模式,采取多种手段,对矛盾纠纷进行全方位调解。

预防化解“双推进”,提升基层治理感知能力。祁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研发祁县矛盾纠纷预警分析研判系统,实现了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该系统通过建立矛盾纠纷压力指数模型,对县域整体矛盾纠纷进行分色分级预警,量化体现全县整体矛盾纠纷“本质状态”。同时,系统按照《祁县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中心分色分级工作预警方案》,参照近三年各类矛盾纠纷案事件数值自动生成祁县矛盾纠纷整体态势分析报告、月度矛盾纠纷预警研判报告及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工作预案,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工作要求进行部署工作。

业务服务“双考评”,保证申诉处置落地见效。坚持自上而下考业务,由下而上考服务,全力保障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见底见效。一是部门考业务,围绕职能入驻、业务培训、指标考核、任务激励四大方面强化考核,重点对入驻人员进行考核。二是群众评服务,建立健全定期回访制度,通过逐户回访、逐项打分对矛盾纠纷化解成效进行“回头看”,对工作人员工作进行综合评价,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处置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太原杏花岭区 依托“三端”发力 全链条解纠纷

太原市杏花岭区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抓手,坚持前端发现、中端用力、后端固本,切实推进矛盾纠纷全链条化解。

坚持前端发现,“千站万人”聚合力。杏花岭区围绕创建“基层治理典范城市”、提升“千站万人”实战效能的目标,深入开展了“千站万人护万家,化解矛盾促稳定”专项行动。持续深化专兼辅网格员“日常巡查+吹哨预警+分类处置”机制、网格党群服务微站“定时接待+错时服务+随时回应”机制,切实把网格队伍打造为第一时间发现、预警、防范、处置风险隐患的中坚力量,把网格党群服务微站建设成群众有事能找到、矛盾就地能化解、隐患及时能消除的前沿阵地。截至目前,网格党群服务微站排查调处矛盾纠纷7908件。

坚持中端用力,“一站通办”提效能。杏花岭区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进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新建面积1763平方米的区社会治理中心,全方位打造“1336X”工作体系,即“一站式”的服务理念,实体、热线、网络“三位一体”服务平台,常驻、轮驻、随驻三种部门入驻方式,法律服务、矛盾调解、行政复议、劳动仲裁、信访接待、司法诉讼“六大业务模块”,以2厅4庭22室为依托的多元功能体系。中心整合法院、司法、综治、信访、劳动仲裁等专业力量,住建、教育、医疗、民政等行业力量,律师、心理诊疗师、人民调解员、平安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对于一般矛盾纠纷和初信初访“分科诊断”,对于复杂疑难问题和信访积案“全科会诊”,构建起治理中心统筹协调、职能部门牵头领办、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自2022年8月8日揭牌运行以来,中心协调解决群众诉求4461件。

坚持后端固本,“心防工程”强根基。杏花岭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打造了全省首家集健康科普、心理疏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杏花岭区以区中心为龙头,依托街镇、村社、行业、企业、学校、医院的248所心理服务室,753人的“专业+兼职+志愿者”心理服务者队伍,进一步健全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2022年4月中心运行以来,组织开展了“百千万工程”,精选百师,帮扶千人,惠及万家,共开展社区矫正、社戒社康人员心理测评、风险评估服务524人;心理测评率、风险评估率、中度以上风险报告率和跟踪管理率实现“四个百分百”;推进5个社区康复托养试点建设,实现精神障碍患者重大肇事肇祸案件“零发生”;对211件矛盾纠纷和18件重复信访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真正实现了“事心双解”。

晋城泽州大箕镇 “老娘舅”树品牌 调解迭代升级

“老娘舅”调解工作室是晋城市泽州县大箕镇近年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倾力打造的一个调解品牌。从2019年创立至今,因时因势,守正创新,先后完成了1.0、2.0迭代升级。进入2023年,他们又开启了五村联建“老娘舅”流动工作室,全力升级“老娘舅”调解品牌的3.0新模式。

1.0模式:系统集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与村、村与企业、务工人员与村(企业)的纠纷日渐增多。针对复杂的基层治理形势,2019年,大箕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镇综治中心为主导,聘请熟悉乡土人情的离职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政法作为调解员,并整合司法所、派出所、信访服务中心、村(居)法律顾问等优势资源,创立了大箕镇“老娘舅”调解工作室,着力化解村级层面难以调解的矛盾纠纷。在实际工作中,由派出所民警(辅警)负责实地调查、固定证据和维护调解秩序;村(居)法律顾问以第三方身份介入,普及法律知识,就具体案件提出法律建议,引导当事人依法维权;调解员负责与当事人沟通协调,商定具体事项;司法所负责调解过程的监督、调解卷宗的制作,并协调上级部门进行司法确认。

“老娘舅”调解工作室成立当年即初战告捷,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件。截至2020年,共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34件,成功率近90%。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开创了“老娘舅”调解品牌1.0模式。

2.0模式:功能前置。

2021年起,大箕镇择优选择了5个基础较好的行政村,按照镇“老娘舅”的运行模式,试点创建村级“老娘舅”调解工作室,探索构建镇村两级多元矛盾化解平台。通过两年多不懈努力,5个村的工作室都达到了运行条件。两年多来,全镇“老娘舅”调解工作室累计成功调解各类纠纷50余起,全镇由矛盾纠纷引发的越级上访事项和群体性事件基本杜绝。有纠纷找“老娘舅”,已成为全镇群众的共识。2022年,大箕镇还以真实调解案件为基础,自编自导自演了微电影《老娘舅》,受到了广泛好评。该微电影荣获了晋城市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优秀作品文艺片一等奖、第一届晋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二等奖,以累累硕果成就了“老娘舅”调解品牌2.0模式。

3.0模式:流动+服务。

大箕镇作为纯农山区乡镇,多数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大箕镇创新工作思路,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则,共同筹建“老娘舅”流动调解工作室。工作室采取“调解+服务”的运作模式,积极响应群众呼声,科学设置了便民服务角,为村民提供物品寄存、生活物资代购、问医买药等服务。通过真诚的便民服务,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融洽了村民的感情,避免一些纠纷的发生。如今,5个村的乡亲们已将“老娘舅”当作最可信赖的娘家人,也让“老娘舅”调解品牌增加了一抹浓浓的温情。

长治沁县 盘活优质资源 夯实矛调根基

今年以来,长治市沁县以构建多元解纷新体系为抓手,举多方之力、聚多方合力,共同化解矛盾,取得明显效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打造多元解纷主阵地。沁县通过整合信访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科技法庭和法律援助中心等政法资源,全力打造县乡村三级社会治理中心阵地。县级按照“一体四区”的格局实体运行,即综合办公体、群众接待区、矛盾纠纷调解区、心理咨询区和法律服务区。乡村两级按照有利于集中办公又方便群众办事的要求,整合法律诉讼服务站、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法官工作室和司法所等资源,全面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实现“一站式”服务。

凝聚多元共治新合力。沁县推动政法、执法、律师和党员队伍等硬核力量下沉网格,全面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沁县人民法院在乡村两级挂牌成立法律诉讼服务站和法官工作室,明确了乡村两级矛盾纠纷化解负责人。沁县公安局推行“警网融合”工作模式,以“1+ 1+N+X”标配组队,112名民辅警下沉网格,全面实行“警格+网格”作战。同时,全县深入开展“调解七进”活动,进网格、进物业,重点排查化解婚姻邻里纠纷;进连锁企业、进综超市场,重点排查化解与群众生活密切的生活消费领域纠纷;进法庭、进派出所、进信访大厅,重点协助排查化解矛盾集中领域纠纷,实现矛盾纠纷“控新治旧”。

“五调联动”覆盖多领域。沁县通过政策支持、分类指导,充分整合行业调解、律师、行政复议、公证等法律服务资源,为当事人提供多元解纷服务平台。一是“调解+信访”,护航信访服务。在信访局成立了访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并选派21名有丰富经验的专职人民调解员轮流入驻,参与日常接访和矛盾化解工作。二是“调解+诉讼”,开展诉调对接。选派5名优秀调解员,常驻县法院从事诉调衔接工作,将诉源治理和调解关口前移。三是“调解+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作为沁县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机构,县司法局法制股完善复议案前、案中、案后调解机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的方式高效化解复议纠纷,做到节约时间成本、司法成本。四是“调解+公证”,推动诉源治理。沁县公证处在法院调解、取证、送达、保全、执行等环节提供公证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公证制度诉前引导、调解纠纷的作用,有力推动诉源治理。五是“调解+律师”,节省司法资源。在全县218个行政村、6个社区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切实为群众提供及时、精准、普惠的法律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大同广灵 紧扣“三大要素” 守护一方平安

近年来,大同市广灵县坚持发展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强化组织建设,紧扣“三大要素”,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调解中心具体运作、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调解工作新格局。

要素一: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搭建调解平台,切忌单打独斗。

广灵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建+人民调解”的方式,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以及人民调解组织搭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推动县乡两级综治中心、矛调中心、信访中心、法律援助中心集成,有效整合党委、政府、综治、司法等相关部门调解资源,在组织和法律的框架内参与化解基层矛盾,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纠纷解决在诉前。实际工作中,该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当中的引领作用,选取热心公益、公道正派的党员骨干充实到人民调解队伍,利用他们人熟、地熟和情况熟等优势,当好调解“和事佬”。

要素二:坚持查明事实,吃透法律规定,以法以理服人,切忌“和稀泥”。

在日常矛盾纠纷起底排查阶段,充分发挥网格员等基层力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引导群众树立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遇到疑难案件,县综治中心积极协调司法部门派出公职律师参与调解,充分发挥律师优势,引导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确保矛盾化解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要素三: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切记避免矛盾激化。

广灵县各级综治中心以及各级调解组织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每一起案件在调解前全部做好应急预案,必要时协调派出所民警参与风险防控,做好应对措施,防范矛盾激化,确保当事人以及调解人员的人身安全。针对农村地区法治观念淡薄的实际,广大综治工作者、网格员、法律工作者在日常普法宣传工作中,努力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同时,加强乡镇综治中心、村调解委员会建设,提高相关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法律服务水平,为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奠定基础。此外,当调解手段无法解决矛盾时,积极引导群众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矛盾,通过诉讼代理、非诉讼代理和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认真解决好群众的问题,防止因久拖不决而酿成群体性事件发生。

忻州忻府区长征街道 坚持五步机制 确保应调尽调

忻州市忻府区长征街道办综治中心结合日常矛盾化解工作实践,探索出“一中心、二联动、三研判、四到人、五化解”的五步工作机制。该机制以综治中心党口牵头,以派出所、法庭、司法所、信访办、法律服务所、值班律师、便民服务中心、村居调委会等多部门联动,所涉案件共同分析研判,根据研判结果责任细化、具体到人,最终促成矛盾纠纷圆满化解。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在大调解的格局背景下,长征街道办综治中心积极推动各级、各行业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建设,截至目前,共成立村居调委会19个,包括人民调解员63名,人员构成涉及妇联、劳动保障、卫健、安全、公安、司法等各个部门,人员的多样化、专业化,确保了各类矛盾应调尽调。除此之外,充分利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每周五律师坐班的机会,让律师、法律工作者及时解答、及时梳理、及时化解涉法纠纷。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专业性调解、第三方调解、个性化品牌调解“六调联动”,坚持调解优先、仲裁助力、诉讼兜底,坚决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为保障“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平台高效运行,长征街道办综治中心还建立完善了学习培训、工作保障等一系列机制。该中心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人民调解员学习培训,使广大调解员队伍优先成为“法律明白人”,不断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精细化、品牌化。实行“以案定补”,按简易、一般、复杂、重大四类标准分别给予50元至200的补贴,极大激发了人民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朔州朔城区南城街道 坚守为民情怀 筑牢平安根基

朔州市朔城区南城街道下辖3个行政村、10个中心社区、1个村改居社区、1个企业社区。全街道共划分普通网格94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94名,划分专属网格52个,配备专属网格员64名。

南城街道积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辖区居民”为出发点,构建了“三调”融合“塔式”解纷体系,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消除。南城街道成立接待大厅,主要有便民服务、诉求受理两项功能。在便民服务方面,大厅内设有10个服务窗口,建立了一体化管理、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三个一”工作机制,实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部门‘结单’”的运行模式,现场能办结的现场办结,现场不能办结的指派分流,限期办结。

南城街道设立平安建设办公室和街坊工作站。在落实网格化服务管理措施方面,南城街道组建了“南城街坊”巡防队伍,形成了公安巡警队、专职巡防队、单位保安队、网格员巡逻队、平安志愿者“五队联防”格局。发挥专兼职网格员矛盾调解员、义务巡防员、感情联络员、综治信息员、政策宣传员、文化活动组织员“六大员”的作用,精准推进全科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

今年以来,南城街道整合资源成立了南城街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按照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动,探索构建“金字塔式”自上而下协调运作的“三调”融合“塔式”解纷体系。

在塔基——网格层面,实行“移动调解”。南城街道建立由“网格员+警辅人员+志愿者”组成的移动解纷小组,推行“网格+网络”服务管理模式,依托智慧社区系统、网格微信群等信息平台,常态化开展网格矛盾纠纷排查预警。

在塔身——社区层面,实行“品牌调解”。各社区打造品牌调解室,吸收基层干部、“五老”人员等力量成为矛调员,邀请职能部门骨干组成智囊团,选聘行业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库,负责调解网格内调解不成功的矛盾或到社区反映的各类矛盾,做到有事不出社区。

在塔顶——街道层面,实行“联席调解”。在街道建立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在街道设立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视情邀请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负责人、街道法律顾问等开展矛盾调解工作,做到矛盾问题不上交。

今年以来,南城街道共受理调解矛盾纠纷56起,网办信访案件23起,矛盾调处率达到100%,调处成功率达到98%,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

临汾侯马浍滨街道秦村北社区 志愿服务搭把手 社区邻里更和谐

近年来,临汾市侯马市浍滨街道秦村北社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探索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径。2019年6月,浍滨街道秦村北社区在街道调委会和普法志愿者协会指导帮助下,成立了“爱家调解工作室”,充分依托社区综治中心,坚持以情化解矛盾、以法调解纠纷、以理促进和谐,以“换位、理法、优劣、互让”8字调解经验,创新志愿者组织参与民事调解的新模式。

坚持党建引领,规范调解机制。“爱家调解工作室”成员由司法人员、律师、教师、网格员、退休干部、老党员等组成,队伍现有人员22名,党员占比过半。作为志愿服务组织,“爱家调解工作室”始终以免费义务为群众调解婚姻家庭矛盾和邻里民事纠纷为己任,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志愿调解优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为确保调解工作规范开展,“爱家调解工作室”专门设置调解阵地,制订《家事纠纷调解室工作守则》,严格落实“谁值班、谁接案、谁调解”调解责任制和工作日值班制度,严格把握“小纠纷7天结案,中纠纷15天结案,大纠纷30天结案”时间节点,推动服务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开展。

抓严队伍建设,充实调解力量。“爱家调解工作室”采用法律顾问进街道社区服务、举办人民调解员培训班、开展“共建平安侯马、贡献网格力量”系列活动三种模式,定期邀请专业人员对志愿调解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全面提高志愿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调解能力。创新工作模式,优化调解服务。“爱家调解工作室”在长期调解工作中提炼总结出“换位、理法、优劣、互让”8字调解经验,以换位思考为先导,以理法释怨来通融,以多种化解作对比,以互谅互让达和谐。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从情、理、法等角度出发,通过普法宣传、政策咨询、沟通谈心,全力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让“枫桥经验”落地生根。在社区综治中心的指导下,“爱家调解工作室”组织网格员深入基层全面开展巡查,零距离服务群众。针对当事人主动申请、网格员巡查发现、调解员走访发现的矛盾纠纷,“爱家调解工作室”力求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制订方案、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

自2019年运行以来,“爱家调解工作室”共处理各类纠纷368件,调解率100%,成功率98%以上,收到群众赠送锦旗72面,先后荣获司法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临汾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